近年来,每逢宁夏的旅游旺季,也是葡萄树绿、葡萄花儿开、葡萄酒香飘的时候,总有很多的区内外、国内外游客、亲朋好友向我打听,宁夏又多了几家酒庄?哪家的酒庄最有特色?并让我带他们一看究竟。也许是因为从事葡萄酒旅游研究,也许是偏爱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客人反馈的视角,推荐和导引次数最多的,还要数坐落在贺兰山脚下的那个“石头城”
第一次去就像着了魔,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而且每次都乐在其中,悟在其中。
“源石”酒庄名由何来
沿着110国道,与镇北堡西部影城擦身而过,转个弯向西探路,顺着刻有“源石”字样的石头指示牌,顺着铺满彩色砖石和几何艺术图案的小径,曲径通幽处眼前一亮:志辉源石酒庄像一座自然而又不失威严的“石头城”,坐落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的核心区域,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志辉公司的万亩生态园区内。酒庄中到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头与草木成几何图形的布局,休闲而不杂乱,有些西式庭园的疏朗情味。进到酒庄里,累累的石壁自然生凉。看见壁上墙边那些利用废大车轱辘、旧房樑搭建的框架,用枯藤残枝铺排的细节,质朴处点点滴滴都是创意,心里蓦然一动。再继续走,每一个拐角处的摆设除了石头就是树根,没有经过太多人工雕琢的石头和树根。本质本土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心里的惊讶在扩大。等到看见一间满满四壁是浓墨题诗竹简的大厅,几乎已经可以断定,这样匠心独运又不见匠气的设计,必定出自一个有很多想法与故事的人之手。也难怪这样的酒庄从2008年开始建设,逾时六年才全力打造完成。
光是起名,袁园的父亲袁辉就已对它已十分讲究。“源”字与家族的姓氏“袁”谐音,同时也蕴含了酒庄的起源特点:另外,酒庄在贺兰山脚下,依山而生,继承了贺兰山的骨骼,寓意“山之源”;地处于黄河上游,傍水而长,承袭了黄河水的灵动,寓意“水之源”;位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主要产区,传承中国葡萄酒文化,寓意“酒之源”。“石”字则寓意初建者和酒庄的风格。袁园说,1985年的时候父亲在外公袁福敏的带领下,与兄弟一起,在贺兰山下创业,开始经营砂石。“石”字寓意庄主袁辉最初经营的砂石产业,也因了酒庄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堵墙、每一条路,全都就地取材,使用贺兰山下的卵石建造而成。为了让源石酒庄做到真正的中国特色家族传承式酒庄,袁园在国内知名大学——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完成了本科的学习后,逐渐接管了酒庄。
园林建筑气韵之美
跟随袁园围着酒庄四周转,这才发现整块地盘相当大。酒庄之外,有办公楼、接待中心,还有一个酒店。建筑样式不同而风格统一,全都分布在一个人工湖的同一侧,遥遥面对天尽头贺兰山绵延的浅灰蓝色峰峦。防火砖铺成的路宛转不尽,连通各处,同时串起脚边整片整片的石竹、鸢尾、百合、月季、马兰、荷包牡丹,以及身旁一棵棵柳树、槐树、枫树、桑树、银杏、丁香……我不认识的更是数不胜数。其间点缀着大大小小的石头,铺砌了弯弯曲曲的石径,伴随半空里各种不同音韵的鸟鸣不时掠过。
一大圈绕下来,不见中轴线,才看出总体布局上宛曲不尽的中式庭园的格调,才明白“源石”的主体并非那座庞大的酒庄,更不是其他任何一座建筑物,而是用这些花草树木营造出来的“浑然天成”之气韵。这种气韵支配了所有建筑,建筑们都是它的附加景物。
酒庄的建筑和生态紧密结合,致力于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像传统中国人一样,袁园说父亲也相信灵性,认为依山而生的会继承山的骨骼,傍水而长的会承袭水的灵动。借着这句老话,也借着源石酒庄占尽时利的优势,才建造了贺兰山山脚下如此山风飒飒,青砖瓦黛;斑驳石墙,酒窖深深的源石酒庄。袁园说:小时候每每读诗,总会不停地念叨欧阳修《蝶恋花》中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柳烟堆,帘幕无重数”。因为她觉得这诗描述的就是自己家的这个桃花源,静静地在贺兰山脚下伴着自己成长。
自然、生态、环保之美
跟随袁园的脚步,她认真介绍着酒庄内的每一处景致,并告诉我们:“取于自然归于自然”,这是在父亲袁辉的主导下,酒庄所有创业者共同认可并追随的理念,酒庄在建设伊始就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突出环保、节能、绿色、人文的特点,使酒庄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当初决意用经营石料厂挣来的钱在这里植树种草,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而现如今,这里有三百多不同的树种,都耐寒耐旱”。站在这座园林中神圣的葡萄酒殿堂,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尘土飞扬的砂石厂呢?思绪不禁飞到了六年前我第一次到酒庄的情景:
2010年酒庄初期建设阶段,我驱车前往从酒庄到葡萄园的石子路上,被一种特殊的景象所震撼:左手是一片片刚刚开垦或种满葡萄树苗的葡萄地,而右手是大片的废旧砂石料场的“遗址”,可用“断壁残垣”来形容。左右边的对比可谓“水火不相容的”两重天“。听工作人员员说已经有两千亩酿酒葡萄基地,都是在这样废旧砂石料场土地上改造过来的,在这样的土地上还要继续开发……欣赏并叹吁着这样对比鲜明的景象,随着车子的不停颠簸,我不禁在想:这看似贫瘠的石头地里“种”出的葡萄酒有着多大的潜力呢?这些开荒者为什么如此执着而坚定?
回到现实中,在如今的品酒大厅,在金奖酒的陈列柜上,在袁园的讲解中,我找到了答案:“在父亲的坚持和引领下,酒庄坚守‘自然和品质’理念,聘请宁夏葡萄酒首席专家李玉鼎和葡萄酒酿酒专家张军翔为酒庄技术顾问,法国国立酿酒师巴蒂克.索耶Patrickf.Soye担任技术指导;技术设备上引进法国、意大利酿造设备,实现从葡萄种植、采摘、酿造到成品酒灌装的全流程一体化生产;理念上坚持精品限产。在2013年7月的中国优质葡萄酒挑战赛中终于脱颖而出,志辉源石山之子赤霞珠干红葡萄酒(2010)获得了金奖”。“酒庄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恩赐的感激,更离不开对社会的回馈”。袁园自豪的说,为了回馈社会,酒庄的有机采摘果园和园林景观每年都向游客和周边居民免费开放,只有参观酒窖和深度体验的游客才会收取适量的费用。在酒庄文化大厅,她骄傲的指着屋顶的大梁告诉我们:这是1958年银川剧院使用的木梁,用在这里是为了使酒庄的历史与宁夏的历史同在。我在想,这何尝不是对人文历史的传承和尊重呢。
跟随着袁园的脚步,我们一直不停的在身边发现着各种小惊喜:农耕时代广泛使用的马车轱辘,在这里,巧妙的变成了古色古香的家俱和独特韵味的凉棚;镶满装饰玻璃面的银杏落叶、干枯葡萄藤编制而成的屋顶、树枝切片搭出的展示台,一叶一藤一木彰显自然质朴之美;使用废弃瓦片搭建的屋顶,引来众鸟儿筑巢,鸟语弥漫在酒庄的每个角落。每一次指尖触碰到这些物件都能明显感觉到有一种温热传入心间,除了是感叹更多的是震撼。而她也像个孩子跟最好的朋友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每一处在她眼里都是珍宝,想必她对酒庄的爱也像父亲对酒庄一样深入骨髓。说起酒庄的设计细节,袁园说父亲常提到并感谢的一位令所有酒庄人尊敬的逝者——端木莅健先生,在酒庄建设过程中,虽然因病英年早逝,但是他将自己对自然艺术的深度理解,和对中国式酒庄文化的彻悟,很好地融入到酒庄的创意设计中,令人追忆并崇敬。现如今,当我看到原来那片荒芜的土地变成这样的令人震撼的文化景观,不由地佩服袁辉先生的豪迈气魄和酒庄创业者的滴滴心血。”
法国波尔多大学葡萄酒科学院院长酿酒工程博士杜德先生(Dubowdieu)发出这样的感叹:
“来到志辉源石酒庄,仿佛置身葡萄酒的东方殿堂,感受到灵魂最深处的震撼。”
中国式葡萄酒文化之美
如今旅游和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多的成为吸引大众眼球的一个亮点。然而有着敏锐触觉的志辉源石酒庄好像很多年前就嗅到了这一点。在提到这一点时,爽朗的袁园告诉我们,与其说是对市场的投其所好,更不如说是父亲及外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和坚持投入才成就了源石酒庄的文化内涵。酒庄在整体建筑风格上,以汉文化为源,吸收汉代的思想精髓,建筑上的端正厚重和深黑树枝上跳脱的翠绿相映成趣,既有古典园林之美,又有石雕、木雕等传统工艺,这座酒庄的性格,慢慢开始在我的脑袋里成型。
建筑是文化的外在展示,丰富的内涵更是其出类拔萃的利器。酒庄选用中国传统团龙图案作为公司的LOGO,龙是中华文化的图腾,“团”则为圆满团圆之意,寓意酒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想必更有庄主对酒庄自身和贺兰山东麓产区像中国龙一样的飞黄腾达的美好夙愿吧!
酒庄的主要产品是志辉源石山之魂、山之子、山之语以及石黛系列。拿起酒瓶,更是独特。见过很多各具特色的酒标,然而像志辉这样将中国汉字文化、地域文化及贺兰山文化融入如此协调的却很少见。“山之子”酒标上展示的是一幅人骑马的汉代画像,代表着张骞出使西域之意,象征红酒在中国的起源和丝路传播,加之排列有序的西夏文字就像舞者或呼或舞,任马儿驰骋,向世人诉说着贺兰山下的子民对这片大山的情和爱。对于红酒收藏爱好者来说,也许不只是酒香,更多的是独具特色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会让美酒本身变得更醇厚吧!袁园说父亲虽然自己不喝酒,但是一直却专注于把酒庄酒的文化与内涵做精做强,他说自己是大山的儿子,就是想把宁夏的元素融入到他的葡萄梦里。
走进品酒室,墙壁上错落有致地写满了从汉到清、历代文人骚客有关葡萄酒的诗词;到处摆放的瓷器、古董和艺术品;别具匠心的用木轮改制而成的品酒桌,处处格古韵新。伴着浓郁的酒香,我们开始擦亮寻美的眼睛,这时才留意品酒桌中间的长方形凹陷处堆满了沙子,上面摆放着造型独特的酒架,让人浮想联翩。而品酒室正前方一面镶嵌着圆形玻璃窗的墙则为志辉源石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息。袁园说,玻璃窗外的风景随着四季交替而不断变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走过山之魂发酵区,转身就是山之子和山之语瓶储区,开阔敞亮的视野让人心潮澎湃。很多爱酒之士常会想过有自己的私人酒窖,而源石就给了这样满足一个自我情怀的机会,宽敞大气,置身其中会有太强烈的归属感,恨不能时光停留。
跟随袁园,来到了她父亲袁辉的办公室,有幸见到了这位酒庄故事的主人公,他正在处理一些酒庄二期建设项目的事务,我们闲聊的过程当中,不断有人进进出出。亲友、员工、来宾,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问题,他处理的速度都很快,思路十分明晰,记忆力也相当好,每次回来一坐下便能接续我们前面的话题,毫不迟疑。“葡萄”,他说,不是中国本土原生物种。东汉时期由张骞自西域引进,起初叫做“蒲桃”,很早就被用来酿酒。因种植稀少,产量小,果与酒都名贵,寻常人家不能得见。说话间引用相关的典故、诗句,竟不假思索。
我听着难免狐疑。因为“蒲桃”明明另有其树其果,我见过不止一种。回来查书,才见《本草纲目》的记载:
“葡萄,汉书作蒲桃。可入酺,饮人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经》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
这才确信袁总所言不虚。
至于葡萄之“未入关”以及后来葡萄酒在中国酒文化里长期被边缘化,袁总的解释很简要,也言之成理。其一,因为汉代以后历朝都城逐步南迁,离开了适合种植葡萄的地域;其二,蒸馏器具与技术出现以后,白酒酿造业的发展太迅速。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眼前袁总说的,岂不也是他自己的葡萄酒?从张骞的西域走到今日的银川,贺兰山东麓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葡萄酒。“葡萄酒”这个词,并非天生就应该与“法国”相关联。法国有法国酿造工艺的传承久远,我们也有我们从“蒲桃”到“葡萄”的源远流长。法国工艺的成熟精湛不可否认,也应该学习,可我们的品味风格也不见得只剩下迎合。“模仿得再到位,也还是模仿的,”袁总这句话一针见血。尽管他反复提到自己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而这种见地却不是一两张学历就肯定能造就。我终于明白一开始谈到葡萄酒,他之所以漫不经心的理由。他营建“源石”的最终目的,不单只是卖几瓶葡萄酒酒而已,而是要创设一种氛围,一种属于贺兰山东麓,属于银川的葡萄酒的文化氛围。
送我们出酒庄之际,袁园说她一直在心里牢记父亲的一句话就是:“要酿出符合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让人搭鼻子一闻,就知道这是我们的酒。”认真的样子让人有那么一刹那怀疑这真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吗?不过相信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对酒庄、对酒、对父亲的深爱和尊敬,志辉源石的未来会在这个充满魅力的姑娘身上吸收到更新鲜的血液,获得更美的未来。
8月1日,蓝莲花第一届中国葡萄酒艺术盛典在志辉源石酒庄激情开幕。作为蓝莲花俱乐部的会员酒庄,志辉源石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在袁园看来,葡萄酒是优雅有生活情调的饮品,贴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葡萄酒,80后,90后接触葡萄酒偏多,以后,更多的人会选择旅游,有钱有闲的时候,人们更愿意享受生活。目前,国产葡萄酒的存在感还不够强。志辉源石在做的就是先培育市场,积攒酒庄知名度,先让人了解到你,再做后面的事。因思想,而光华。袁园最大的目标和心愿:做出的葡萄酒,让人知道这是中国葡萄酒,让人知道这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让人知道这是志辉源石的葡萄酒。
“蒲桃”或“葡萄”,都如苏辙所描述,必须经过“初如早梅酸”的生长过程,“源石”的初创也一样。如今慢工出细活的铺垫已成,但愿早日看到“晚作醲酪味”的收获,再与您架下同醉,感受蓝莲花开的别样之红。
本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读醉】赞成被转载媒体的内容和立场。文字及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的处理。